湖南卫视综艺节目《爸爸去哪儿》热播后,几个萌娃不但抢尽了明星爸爸们的风头,而且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童星,引来社会热捧,掀起了一股消费童星的热潮。有报道称,几个童星如今在娱乐场上风生水起,忙得不亦乐
湖南卫视综艺节目《爸爸去哪儿》热播后,几个萌娃不但抢尽了明星爸爸们的风头,而且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童星,引来社会热捧,掀起了一股消费童星的热潮。有报道称,几个童星如今在娱乐场上风生水起,忙得不亦乐乎:田雨橙忙着为动画片《神偷奶爸2》配音,频繁亮相电影版《爸爸去哪儿》宣传活动;石头和郭涛在北京宣传,田雨橙和田亮就跑其他城市。本月底,田雨橙将来南京,不但开发布会接受采访,还要像明星一样在各大影院与观众见面。电影《巴啦啦小魔仙之魔法的考验》的北京首映式上,宣传大使
王诗龄本来要现身,却因连日奔波因病不能到达现场。
近年来,童星层出不穷,张一山、杨紫、陆子艺、林妙可等一个比一个吸引眼球。童星数量迅速膨胀,“童星经济”走向繁荣,全社会对童星的消费蔚为大观。据了解,童星人气爆棚的同时身价倍增,身价直逼二线成年人明星。林志颖的儿子Kimi拍戏达15万元一天,《小爸爸》中走红的朱佳煜紧随其后,13万元一天,排第三位的是谢霆锋与张柏芝的儿子Lucas,12万一天,林妙可和李湘女儿
王诗龄并列第四,10万一天!
这真是一个迫不及待的时代。不可否认,《爸爸去哪儿》的初衷与主题当然是积极的、健康的,契合了当下观众的心理期待,还引发了关于教育、伦理的相关讨论。不过,随着几个童星的走红,天价代言、频频走秀、出演影视、网络炒作、集结出书……铺天盖地的娱乐消费渐渐走向极端,不但不利于童星成长,而且误导了社会文化审美。
让十来岁乃至几岁的童星,一头扎进充斥着名利的娱乐场,炒作包装手段与路径,与成年人如出一辙,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。我们看到,这些童星被迅速催熟,成为“小大人”、“大明星”,甚至于耍酷、耍性感也成为卖点。比如说,谈及如今的童星生活,
朱佳煜透露:“现在每天都有五六个电话来找我拍戏。”而关于片酬的话题,他小大人地回应:“小孩子不说钱的事。”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让1999年出生的小女孩
林妙可一夜爆红,清亮的歌声外加甜美的外貌让不少人眼前一亮,转眼几年过去了,如今14岁的
林妙可突然以比基尼照片的半熟女形象红遍网络,实在让人不是滋味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少童星都是“星二代”,他们的出名更多地靠“星一代”,反过来,经过多轮炒作后,“星一代”也傍上“星二代”再度提升人气,两者相辅相成、左右逢源。在这一轮的童星消费热潮中,很多明星热衷于在网络上“晒”孩子,打开微博,一个个孩子频频亮相,很显然,一些明星为了孩子今后的星途“未雨绸缪”,另一方面也趁势为自己积累人气,可谓一箭双雕。
大量童星招摇过市,对广大同龄孩子来说,无形当中就是一种“榜样”的示范作用,不过,这些童星往往无法复制,其“励志”作用是一种误导,甚至可以说非常残酷。因而,童星的过度消费,加重了整个社会的浮躁风气,对无数同龄人构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。现在,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成为童星,甚至于不惜利用各种圈内“潜规则”,有的家长狂砸金钱,让孩子在电视剧中露脸,有的家长疏通各种关系,让孩子参加娱乐节目,还有的家长甚至于辞职当专职星妈,一心一意地把孩子向明星的路子上引导……
整个社会的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,在消费童星上发挥得“淋漓尽致”,没有节制,不择手段,直至陷入盲目和泛滥。这种社会文化潮流挟裹一切,到头来非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,还会扭曲整个社会的文化审美。大众对童星的消费,一开始主要还是为了追萌,这有利于排解现实的各种压力和困顿,在回归“起点”的同时,重新认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。不过,伴随着对童星的过度消费,“萌”逐渐走向模式化、庸俗化,观众在审美疲劳的同时,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。所谓“萌”,更多地与天真、纯洁、清新、希望相联,这些元素往往更加强调原汁原味、自然天成,它不是夸张的堆积,更不是张扬的表演,当“萌”被过度商业化、娱乐化,就构成了对其文化内涵的解构,“萌”的审美价值也逐渐扭曲甚至于异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