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,你却在玩手机。曾有人套用泰戈尔的诗调侃时下的年轻人,令人担忧的是,这一现象也已经蔓延到了年轻家长的亲子时刻。就连春节和寒假,本来亲子时间应该大大增加的日子,也常常被手机“抢走”,陪而不伴,成为年轻父母的“通病”。
《2014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》显示,近七成父母在陪孩子时看手机。问起孩子的新年愿望,有的小朋友竟然说:“我宁愿不要压岁钱,也要爸爸妈妈放下手机陪我玩。”亲子时间,父母低头看手机,对孩子直接造成的伤害就是孩子感觉自己被冷落了,然后,孩子开始效仿父母的做法,也开始热衷玩手机。最后的结果就是,父母反过来为孩子沉溺于手机而苦恼不已,却不知正是自己不经意的动作酿下的“苦果”。
曾有教育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,父母在陪伴孩子时玩手机其实是一种“冷暴力”,是对孩子感情上的冷漠,当孩子有沟通欲望的时候,父母只顾玩手机,孩子就有被忽略的感觉,甚至认为在父母眼中,自己没有手机重要。为了弥补这种伤害,孩子可能以哭闹、乱砸东西等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,也可能用玩手机、打游戏等方式来自娱自乐。
此前波士顿医疗中心一项研究发现,几乎所有的宝宝都很反感父母沉溺于手机。事实也证明,当父母花更多时间关注手机时,多数孩子变得焦躁不安,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父母的注意。
专家指出,父母的陪伴是孩子获得安全感、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根基。养育中,唯有与孩子长时间的相伴,父母才可能把自己的信念、价值观等传递给孩子,帮孩子成就自己的信心、勇气和力量。而在陪伴中,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,获得安全感、归属感和价值感,构建起独立的人格特质和与父母稳固的依恋关系。
然而,陪伴不仅要有时间,更需要有质量。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,需要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高品质关系的建立,需要每天专注的陪伴孩子15分钟。所谓高品质的陪伴,就是在陪伴孩子的时候,家长是全心全意地和孩子一起互动,心无旁骛没有跑神,没有任何压力。可以是和孩子一起阅读讲故事,可以是和孩子一起游戏,可以是一起唱歌,可以是和孩子一起坐在沙滩上听海浪的声音,可以是和孩子一起爬山。可以是不加评判、没有指责、没有打断,只是很单纯、很欣赏、很专注的,静静聆听孩子的诉说。在聆听的过程中,父母可以“嗯、哦、哇、是哦……然后呢?还有呢?接下来呢?”来回应。在陪伴的过程中,尽可能多一些身体上的接触:拍拍孩子的肩膀,摸摸孩子的头,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手里,拥抱孩子等等。还有,欣赏的眼神也很重要,最关键的就是,在这个15分钟里,为人父母的你需要全身心和孩子在一起。
其实,手机随时在我们身边,只要我们拿起它。但是,孩子的童年很短暂,当他们不再咿咿呀呀地“纠缠你”,不再“无理取闹”地让你陪他,不再扎到你怀里撒娇,不再央求你讲个故事陪他入眠时,作为父母的你可能再也没有陪他们的机会了。到那时,也许你会更加怅然若失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很多和你亲昵的时光,一旦错过了,就再也回不来。所以,请把手机放在一边,用更多的时间,拥宝贝入怀,慢慢地陪伴孩子成长吧。